樂不思蜀——《三國誌.蜀書.後主傳》
這個成語出自《三國誌.蜀書.後主傳》。
三國時期,蜀國的昭烈帝劉備死後,
他的兒劉禪即位,是為後主。
後主劉禪昏庸無能,諸葛亮死後,蜀國也就滅亡了。
劉禪為了活命,投降了晉文帝(司馬昭)。
有一次,司馬昭宴請劉禪,酒席宴前,
司馬昭有意安排了一些蜀國的音樂和歌舞。
跟隨劉禪來參加宴會的人,見到蜀國的歌舞,
想到自己和故國,心裏都產生了亡國之後的感傷。
可是劉禪卻麻木不仁,看得津津有味,而且嬉笑自如,
就像在自己的宮裡一樣,巴蜀故國的音樂,
絲毫沒有激起他思念故土的情感。
等演完蜀國的音樂之後,司馬昭問劉禪:「你看這些節目如何?」
劉禪說:「很好,很好看。」
司馬昭又問他:「你看了之後,是不是懷念你的故國?」
劉禪說:「此間樂,不思蜀。」
司馬昭對賈充說:「人的情感,竟到這種麻木不仁的程度。」
司馬昭看到劉禪確是傻里傻氣的糊塗人,
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,就沒有殺害他。
這個“樂不思蜀”的典故,
後人多以為能說明劉禪真是個昏庸無能之人,
其實細想一下,劉禪正是靠裝糊塗來保護自己呢。
倘若他真讓司馬昭看出他思念蜀地,恐怕連命都保不住。
司馬昭如果能放他回蜀地,當初也不會把他弄來,
這個道理誰不明白呢?其實劉禪比他人都聰明得多呢。
文章取自 大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