♚三十年河東、三十年河西,指的是哪條河?
這裏的河指的就是黃河。
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顔喀拉山北麓,
蜿蜒東流,穿越黃土高原,注入渤海。
大約在四千多年前,黃河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,
以炎帝、黃帝兩個部族最強大。
後來,黃帝取得盟主地位,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“華夏族”。
“華夏族”是漢族的前身。
“華”的本義是花,是美麗的象徵;“夏”的意思是大,是禹的族號。
漢代以後,漸稱漢族。
後人把黃帝奉爲中華民族的祖先,並把黃河稱爲“母親河”、“四犢之宗”。
黃河沿途的地理環境複雜,河水從上遊挾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地區後,
泥沙沈澱,形成了“地上河”,致使黃河經常改道。
曆史上,黃河曾多次改道。
有記載的最早的壹次黃河大改道是在《漢書.溝血志》:“周譜雲,定王五年河徒。”
後曆經新莽魏郡改道、北宋澶州橫隴改道、
明洪武至嘉靖間的河道變遷、清鹹豐銅瓦廂改道等大的改道。
因此,有的村莊原來在黃河東面,若幹年後,
可能會因黃河改道,而變爲在黃河西面。
後來,“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” 就被人們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,變化無常,難以預料。
文章取自 360doc個人圖書館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