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為什麼不建議長時間裸眼看雪景?』
雪地為什麼會引起雪盲症,雪地對日光的反射率極高,
直視雪地跟雙眼看太陽沒啥區別,
經常出現在雪地和極地探險者身上。
所以如果出行有雪地的地方一定要準備好眼鏡、眼罩。
雪盲,顧名思義,因雪而盲,白雪將強光反射入眼,
對眼部造成損害,情況嚴重致盲。
雪盲,又稱電光性眼炎,
其發病機理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眼部上皮組織(主要是角膜與結膜)灼燒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。
特點是眼瞼紅腫、結膜充血水腫、有劇烈的異物感和疼痛,
症狀有怕光、流淚和睜不開眼,發病期間會有視物模糊的情況。
日光性眼炎又稱作太陽光眼炎、雪盲。
主要發生於長期裸眼暴露雪地的人群。
在滑雪、雪橇運動員,或者長期居住在雪鄉的居民,
如果眼部未做任何防護,長時間裸視於雪地,
進行運動或者勞作,
遭受紫外線照射6~8小時後就會引起淺表性結膜角膜炎。
雪盲的罪魁禍首是紫外線(可見光過強也會對眼部造成傷害),
尤其是紫外線中的UVA,能幾乎無損地到達地面,
隨時對脆弱的眼部構成威脅。
當強紫外線不受阻擋地射向眼部,就會引發雪盲。
帶來強紫外線的環境有冰雪地及高海拔。
而對眼部的保護不當則是雪盲的直接原因。
此外,海拔的爬升也會大幅度提高紫外線強度,
研究表明海拔每升高1000米,
紫外線將會增強10%-12%(數據來源:世界衞生組織官網)。
這個增強與地表由深色土壤變為白色雪地無關。
所以一定要戴上墨鏡,而且最好是防風那種。
千萬別帶隱形眼鏡。別老看白的地方多往前看。
一般雙眼同時發病,有劇烈眼痛、流淚等表現,
眼科檢查中角膜螢光素染色呈現陽性反應。
發病早期可以使用丁卡因液止痛、消炎、鎮靜,
使用深色防護鏡是預防雪盲的最好辦法。
如果發生雪盲症 不要著急害怕更不要強行用眼,
戴上眼罩並且迅速就醫,雪盲症一般1-3天可以恢復。
輕度雪盲——眼瞼發腫,流淚,結膜充血(即眼部血絲明顯),
視線模糊,眼角有異物感,開始畏光。
中度雪盲——眼球疼痛難忍,出現頭暈、精神恍惚等症狀,
畏光感增強以致難以睜開眼睛。
重度雪盲——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。這樣的情況對登山者鮮有,
但部分高海拔原住民深受重度雪盲的危害,
由於缺乏眼部防護,紫外線的傷害已深入視網膜。
户外雪盲救助方式:
●藥物處理——滴不含抗生素的眼藥水可緩解結膜充血。
服用非甾體抗炎藥,如布洛芬、芬必得、阿司匹林等,
能起一定鎮痛消炎的作用。
(具體適用藥物請諮詢專業醫師,此處僅供參考。)
●應急方法——如果沒有藥物儲備,可以向眼睛裏滴人乳可以一定程度上消炎。
●物理措施——發生雪盲,果斷暫停攀登,
下撤,儘快到帳篷內等弱光庇護所休息。
如有雪鏡或墨鏡及時戴上它們。
在墨鏡遺失的情況下,可用物品遮住眼睛。如黑布、木片。
也可用紙片、木片、布條等自制簡易裂孔護目鏡,
它可以使紫外線進入眼內的量減少,同時保證視線不被屏蔽。
●冰敷眼部——對眼部進行降温處理,用塑料袋裝上冰塊或積雪,
置於眼部。注意請勿熱敷,熱敷將加重炎症。
一旦發生雪盲,及時處理,
簡易裂孔護目鏡和人乳(或牛初乳)是可靠的應對方法。
高海拔雪地環境,強光紫外線不得不防,不防就會雪盲。
出行登山前,檢查你的墨鏡是否帶上,是否合格,
有條件可多帶一副,以防丟失,也能幫助它人。
不要因為陰天霧天而掉以輕心,摘下墨鏡。
除了夜晚,高海拔雪地紫外線總是很強。
文章取自 悟空問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