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古代四大兇獸】
根據考證,蠻荒時期人民對四個大家族中作惡多端者的形容,
但在時間和流傳中不知不覺改變成為四種凶惡的野獸。

帝鴻氏-渾沌:掩蔽仁義、包庇殘賊、好行兇作惡,其名表示野蠻不開化。

少皞(ㄏㄠˋ)氏-窮奇:抵毀誠信、厭惡忠直、喜歡邪惡的言語,其名表示怪異無比。

顓頊(ㄓㄨㄢ ㄒㄩˋ)氏-檮杌(ㄊㄠˊㄨˋ):不可調教,不懂得什麼是好話壞話,其名表示凶頑絕倫。

縉雲氏-饕餮(ㄊㄠ ㄊㄧㄝˋ):貪于飲食,圖於財貨,其名表示貪得無厭。

渾沌,也作混沌,或渾敦。傳說它有著肥圓的形狀、火一樣的通紅,
長有四只翅膀、六條腿,雖然沒有五官,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。
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,人類無法看見它、也無法聽見它,
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,如果遇到瞭高尚的人,渾沌便會大肆施暴,
若是遇到了惡人,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。

渾沌在我國古代傳說中被神化、物化和人化。
《莊子‧應帝王》中有“南海之帝為儵(音:樹),北海之帝為忽,中央之帝為渾沌。”的句子。
又寫到“儵(音:樹)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,渾沌待之甚善。
儵(音:樹)與忽謀報渾沌之德,曰:人皆有七竅,以視聽食息,此獨無有,嘗試鑿之。
日鑿一竅,七日而渾沌死”。

這裡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。
在《莊子‧天地》中又有“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,識其一,不知其二。
治其內,而不治其外”渾沌之智力實在有限。
這裡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“氏”。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兇獸原型。

更為原始的渾沌形象出自《山海經‧西次三經》,
“有神焉,其狀如黃囊,赤如丹火,六足四翼,渾敦無面目,
是識歌舞,實為帝江(江讀作鴻)也。”這裡的渾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致了。
再到後來,《神異經》中雲:“崑崙西有獸焉,其狀如犬,長毛,四足,
似羆(音:皮)而無爪,有目而不見,行不開,有兩耳而不聞,有人知性,
有腹無五藏,有腸直而不旋,食徑過。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,有兇德則往依憑之。
名為混沌。空居無為,常咋其尾,迴旋仰天而笑。”
渾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兇獸的形象了。

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“渾沌”,
《左傳‧文公十八年》有雲:
“昔帝鴻氏有不才子,掩義隱賊,好行兇慝(ㄊㄜˋ),天下謂之渾沌。”
這裡的渾沌恐怕已經不是指上古四兇了。
還有一種說法,渾沌是驩兜(ㄏㄨㄢ ㄉㄡ)死後的怨氣所化。

這也與四大兇獸來歷一致:窮奇是共工死後的怨氣所化,

檮杌(ㄊㄠˊㄨˋ)是鯀(ㄍㄨㄣˇ)死後的怨氣所化,

饕餮(ㄊㄠ ㄊㄧㄝˋ)是三苗死後的怨氣所化。

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,蚩尤被斬,其首落地化為饕餮(ㄊㄠ ㄊㄧㄝˋ)。

《山海經‧北山經》有雲:
“鉤吾之山其上多玉,其下多銅。有獸焉,其狀如羊身人面,
其目在腋下,虎齒人爪,其音如嬰兒,是食人。”
根據晉代郭璞對《山海經》的註解,這裡說的即是指饕餮。
《神異經‧西荒經》中有雲:
“饕餮(ㄊㄠ ㄊㄧㄝˋ),獸名,身如牛,人面,目在腋下,食人。”

後來,饕餮(ㄊㄠ ㄊㄧㄝˋ)變成了圖騰,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。

《呂氏春秋‧先識覽》有雲:“周鼎著饕餮,有首無身,食人未咽害及其身,以言報更也。”
殷周時代鼎彞上常刻的就是饕餮,其腦袋猙獰,雙目炯炯,赫然有神,鼻樑凸出;
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,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,或內勾似羊角,或外曲似牛角;
巨嘴大張,利齒如鋸,嘴略彎曲內勾,或嘴巴緊鎖。
作正面盤踞狀,身軀拱起,頭著地或水雲氣,兩邊有一對利爪,
象狗爪或虎爪。兩側有一對肉翅,形如耳朵。

因富貪欲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“饕餮”(ㄊㄠ ㄊㄧㄝˋ)。
《左傳‧文公十八年》有雲:“縉雲氏有不才子,貪於飲食,冒於貨賄,天下謂之饕餮。”

《山海經‧北山經》有雲:“又西二百六十裡,曰邽山。
其上有獸焉,其狀如牛,蝟毛,名曰窮奇,音如 狗,是食人。”

另外一種說法說窮奇是神名,《淮南子‧墬(ㄉㄧˋ)形訓》:
”窮奇,廣莫風之所生也。”高誘注曰:“窮奇,天神也。
在北方道,足乘兩龍,其形如虎也。”在天之痕中,仙山島上全身火紅,
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(身上有五色石南葉哦)。

後來“窮奇”用來比喻背信棄義之人,《左傳‧文公十八年》有雲:
“少昊氏,有不才子,毀信惡忠,崇飾惡言,天下謂之窮奇。”

《神異經‧西荒經》中有雲:“西方荒中有獸焉,其狀如虎而大,毛長兩尺,
人面虎足,口牙,尾長一丈八尺,擾亂荒中,名檮杌(ㄊㄠˊㄨˋ)。”

另有一說是神名,《國語‧周語上》:“商之興也,檮杌次於丕山。”
另外有一本戰國時的書名叫《檮杌》(ㄊㄠˊㄨˋ)是專門記載楚史的史書。

後來“檮杌”(ㄊㄠˊㄨˋ)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。

之人,《左傳‧文公十八年》有雲:“顓頊(ㄓㄨㄢ ㄒㄩˋ)氏有不才子,
不可教訓,不知話言,天下謂之檮杌(ㄊㄠˊㄨˋ)。”

文章取自 搜奇


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